襄阳市文化旅游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admin 8个月前 (02-05) 体育赛事 48 0

  目录

  一、发展基础

  (一)公共文化服务日趋完善

  (二)文艺创作生产繁荣发展

  (三)文化体制改革落地见效

  (四)产业发展形势稳中向好

  (五)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

  (六)旅游品质提升成果丰硕

  (七)体育强市战略持续推进

  (八)广播电视实力不断增强

  (九)市场监管水平显著提升

  二、面临形势

  (一)抢抓新机遇

  (二)迎接新挑战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总体目标

  四、重点任务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二)加强文化艺术创作生产,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三)增强重大项目支撑能力,促进文旅产业提质增效

  (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加大传统文化挖掘力度

  (五)创新体育发展体制机制,满足人民群众健身需求

  (六)坚持先进科技创新引领,推动广播电视行业发展

  (七)优化文旅行业市场环境,建立完善行业监管体系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推动规划实施

  (二)夯实政策支撑,释放发展活力

  (三)狠抓队伍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四)筑牢安全防线,防范化解风险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新征程的五年,是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体育广播电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五年,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变化新要求的五年。为抢抓文旅融合发展契机,将我市打造成全国知名影视拍摄基地和汉江流域文化旅游体育中心城市,推动文化旅游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О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有关精神,结合我市文化旅游体育广播电视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公共文化服务日趋完善。建立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制定出台《襄阳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年)》《襄阳市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标准》《襄阳市群众文化广场建设服务标准》《襄阳市社会文化团队建设标准》等4个地方特色标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驶入网络化、标准化、科学化轨道。市图书馆新馆、南漳县文化“三馆”、襄城区文化馆建成开放;市文化艺术中心、市博物馆新馆正加紧建设;保康、宜城、枣阳、老河口等县级文化场馆正在新建或改扩建;各县(市、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面建成。全市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基本建成,各县(市、区)图书馆分馆、文化馆分馆、基层服务点实现全覆盖;另建有市图书馆特色分馆14个、社区流动图书站点249个,市群艺馆特色分馆1个。深入实施“四送五进”工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纳入县级财政保障。

  (二)文艺创作生产繁荣发展。制定出台《襄阳市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四年规划(2019—2022)》《襄阳市戏曲振兴发展计划(2016—2020)》,成立襄阳市地方戏曲传承保护中心、襄阳市戏曲传承演艺中心、3个湖北越调传承中心,全力扶持文艺精品创作。《长山壮歌》《远山丰碑》《黄河绝唱》等一批剧目在全国、全省获奖。《生死一票》等小戏(小品)参加全国、全省文艺展演,襄河道坠子《买药记》入围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卧龙出山》荣获第十四届湖北省百花书会一等奖。枣阳大型曲剧《九连墩》荣获第九届黄河戏剧节最佳剧目奖,斩获5个单项大奖。群众文化与专业艺术交相辉映,文学创作百花齐放,书法、美术、摄影等视觉艺术创作取得突破。

  (三)文化体制改革落地见效。市、县两级文化旅游机构全面整合,文旅融合机制不断完善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文化旅游综合执法改革持续深化,“同城一支执法队伍”运行顺畅。《襄阳市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出台,全市9个县(市、区)全部成立县级融媒体中心。全市7个县级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持续深化,人事编制与经费保障体制进一步理顺,改革活力进一步迸发,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四)产业发展形势稳中向好。《襄阳市加快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襄阳市旅游产业发展奖励实施办法》等政策陆续出台,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全市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分别达3家、12家,新增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1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1家、示范单位2家、示范项目2个,“湖北十大体育产业单项冠军”1家。新建华侨城、唐城、关圣古镇等一批投资规模大、拉动力强的项目。202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200.74亿元,占全市GDP比重4.44%;体育法人和产业活动单位616家,体育服务业企业占比超90%。2019年全市旅游总人数达6029.4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48.67亿元。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的严重影响,我市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均位列全省第四。“襄阳好风日”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文旅经济发展势头稳步攀升。

  (五)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同步提高。文物保护实现法制化、规范化,先后颁布实施《襄阳古城墙保护条例》《襄阳古城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文物彰显城市文化底蕴作用充分发挥。襄阳“中国明清城墙”“万里茶道”成功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襄阳长渠被国际灌排委员会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新增襄樊码头遗址等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市“国保”总数达18处,居全省市(州)前列。习家池等5处大遗址被列入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项目库。“十三五”期间,我市共争取国家专项资金3.5亿元,完成襄阳城墙等137处(次)文物保护修缮。“非遗”保护再上新台阶。“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增1个国家级、12个省级“非遗”项目,总数分别达到9项、35项,入选项目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建立襄州大头菜等10个市级传承基地和南漳中学呜音喇叭传习所等38个县级传承基地(传习所)。

  (六)旅游品质提升成果丰硕。全市“一心、两极、三带、四区、九集群”旅游空间布局逐步形成。“十三五”期间,古隆中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景区,保康九路寨等3家景区成功创建4A景区,枣阳唐梓山等9家景区成功创建3A景区。全市新增星级饭店7家、旅行社21家,星级饭店、旅行社分别达到27家、85家,比“十二五”末分别增长35%、32.8%。全市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家、湖北旅游名镇2家、湖北旅游名村2家。

  (七)体育强市战略持续推进。制定出台《襄阳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市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市全民健身中心建成向公众开放,新增体育场地面积5万多平米。大力实施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县级体育场馆建设稳步推进。“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增各级各类体育场所4265个,实现体育设施全市行政村和社区全覆盖,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96平方米,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率达100%,经常性参与体育锻炼人数达260万,《国民体质测评标准》合格人数比例达90.6%。汉水流域城市龙舟邀请赛、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襄阳马拉松赛等大型赛事活动品牌影响力逐步提升。竞技体育步入全省第一方阵,襄阳籍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大赛上荣获世界冠军6个、亚洲冠军8个、全国冠军51个。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注册运动员达3777人,向省级以上输送运动员112人。

  (八)广播电视实力不断增强。顺利完成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村村响”“户户通”、农村智能广播网工程建设任务。制定出台《襄阳市农村智能广播网管理运行维护责任制度》《襄阳市农村智能广播网运行维护管理办法》等运维管理制度,“村村响”运维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襄阳广电高清全媒体演播室建成投入使用,在全省率先实现电视频道全流程高清化。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一期、二期共28个台站已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市区群众可免费收看20套地面数字电视节目。

  (九)市场监管水平显著提升。积极探索“互联网+”监管、信用监管及“双随机、一公开”等新型监管手段。构建完善信用监管体系,将13家文旅市场主体纳入湖北省文化市场黑名单实施联合惩戒。建立完善文旅行业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和执法人员库、抽查对象库,组织开展抽查检查,有效节约行政资源。执法能力持续提升,全市共计14件执法案卷在各类案卷评比中获奖,18名执法人员获得省、市级及以上表彰,市文化和旅游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分别被国家版权局、文化和旅游部授予“2019年度查处重大侵权盗版案件有功单位”“2019-2020年度全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重大案件办案单位”称号。

  

  二、面临形势

  (一)抢抓新机遇

  1.文化体育强国战略为襄阳“十四五”文化旅游体育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确立了新时代文化强国、体育强国的新目标。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抓紧抓好。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襄阳都市圈,支持襄阳打造引领汉江流域发展,辐射南襄盆地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联结中西部新通道的核心枢纽节点,辐射带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奋斗目标及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描绘的发展蓝图,为我市加快实现文化立市、旅游活市、体育强市提供根本遵循。

  2.独具特色的资源禀赋为襄阳“十四五”文化旅游体育长足发展夯实坚实基础。襄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楚文化发祥地、三国文化源头、汉水文化核心区和古城文化代表性区域。襄阳境内文化形态多元,文化遗产丰富,为我市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特别是“十三五”期间,我市以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档升级力度,市图书馆新馆、市全民健身中心等一批文化体育场馆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极大地提升我市文化体育服务能力和水平。

  3.文化旅游机构整合为襄阳“十四五”文化旅游体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体制机制支撑。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市、县两级文化旅游机构整合后,优势互补、协同共进。通过文化资源利用、文化创意引入,旅游品质进一步提升,旅游业态进一步丰富,旅游发展空间得到有效拓展;通过发挥旅游产业化、市场化优势,利用旅游公众参与多、传播范围广等特点,推动文化体育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促进文化体育产品供给方式、供给渠道、供给类型更加丰富,充分提升襄阳文化软实力和对外影响力,为我市“十四五”文化旅游体育发展创造了和合共生的发展机遇。

  (二)迎接新挑战

  “十三五”期间,我市文化旅游体育取得长足进步,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文旅产业发展质量不高、结构不优问题仍然存在,政府、社会和市场主体多元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质效发挥不够充分,城市强、乡村弱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善。新兴技术开发应用不够,文化旅游体育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公共体育设施存在短板,城乡供给能力和水平不平衡。文艺队伍人才总体较为缺乏,文艺精品力作数量和质量与城市地位不相匹配。“十四五”时期,我市亟需从景区建设、产品质量、服务体系、交通体系、产业融合、安全保障等方面进行全产业链提质升级,不断优化提升服务管理水平,以文化旅游体育业高质量发展迎接新挑战、创造新机遇。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旅游体育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文化旅游体育引领多业态融合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注重发挥重大设施、重大活动和文化领军人才的带动作用,推动文化旅游体育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召力、理论成果说服力、宣传舆论影响力、文体产业竞争力、旅游经济拉动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旅游体育强市。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推进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把创作生产优秀文艺作品、提供优质旅游产品作为中心环节,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提升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文化旅游体育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准。加快基层文体设施、场地场馆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更好保障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权益,着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坚持服务经济发展。把文化旅游体育业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来定位、谋划和推进。将文旅产业作为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做好文化旅游体育发展大文章。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引进建设一批重大文旅体项目和新兴文旅体业态,夯实产业基础,打造新的增长点,推动吃、住、行、游、购、娱等传统业态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与相关产业紧密融合的旅游新业态,加快构建现代旅游产业体系。

  4.坚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文化旅游体育发展的动力源泉,大力推动文化旅游体育体制机制创新、内容形式创新、发展业态创新、传播方式创新。强化互联网思维,不断挖掘文化旅游体育发展潜力,增强发展生机活力。坚持将科技创新作为驱动文化旅游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动力,实现科技与文化旅游体育的深度融合。

  5.坚持融合发展、区域协同。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基本原则,着力以旅游彰显襄阳特色文化、以襄阳特色文化资源促进旅游繁荣发展,着力推进文化旅游引领的多业态融合发展,以融合促进旅游发展方式创新。围绕“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统筹推进“襄十随神”文化和旅游联盟建设,促进四地文旅工作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三)总体目标

  以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为抓手,围绕打造全国知名影视拍摄基地、汉江流域文化旅游体育中心城市,加快建成独具文化和山水特色的国际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的总体目标,切实担负起“一主两翼”襄阳责任,引领“襄十随神”城市群文旅协同发展。“十四五”末,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旅游总收入达到800亿元,全市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总收入年均增幅分别达到12%、15%。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补齐中心城区社区体育设施短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及以上。

  

  四、重点任务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1.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完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功能,推动市博物馆新馆、市文化艺术中心建成开放,枣阳市、宜城市、老河口市、保康县、谷城县等文化“三馆”投入使用,提高设施综合使用率和服务水平。加快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推动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在各县(市)因地制宜规划建设1个以上中、小型剧场或音乐厅,创新打造一批“小而美”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美术馆等新型城乡公共文化空间。

  2.拓宽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路径。拓展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鼓励和引导第三方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活动项目打造和服务资源配置。支持社会力量以投资或捐助设施设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的文化类社会组织,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创新服务内容、工作方式和活动载体,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3.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推广“互联网+公共文化”,支持智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公共电子阅览室、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数字农家书屋、数字阅报屏等项目建设,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统筹推进各级各类公共文化单位资源的数字化采集、整理、存储和发布工作。引导支持各级公共文化机构利用互联网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大力发展云阅读、云展览、云视听,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走上“云端”、进入“指尖”。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传播体系,鼓励县级以上公共文化机构建立官方网站、开发移动客户端、开通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等数字化应用服务,实现实体空间体验与虚拟空间服务相结合。

  4.深化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构筑文化交流平台,举办区域性文物、图书文献、美术作品、非遗交流展出活动。在“襄十随神”、汉江流域城市群探索建立完善联办、合办精品剧目展演、阅读推广、美术展览、写生创作、体育赛事、文化节庆等文化旅游活动的长效机制。推动旅游“一卡通”发行,在城市群内做到互通共享。利用城市群各类文化阵地,尝试探索开展“易艺”活动,实现以剧换剧、以展换展等,节约资金成本,增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区域各城市“美美与共”。联合举办节庆活动,扩大区域文旅品牌活动影响力。组织襄阳文化团体参与合作交流,深入开展文化援疆、援藏工作,不断拓展对外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多角度宣传襄阳文化,扩大襄阳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二)加强文化艺术创作生产,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1.繁荣文艺精品创作。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领域统筹创作规划,扶持重大现实题材、革命题材、历史题材创作,挖掘襄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出一批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突出中国梦时代主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舞台艺术精品、优秀美术作品和襄阳题材影视作品。加强戏曲保护传承,积极推介襄阳地方戏曲剧目在省级及以上平台展映展播展演。深入挖掘我市三线工厂影视创作题材,持续讲好“襄阳故事”。加大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汉水文化题材文学作品创作扶持力度,出版一批本土题材文学作品,为襄阳影视拍摄提供丰厚创作素材。

  2.推进艺术人才培养。加强中青年后备人才选拔培养,每年选送一批政治素质高、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艺术管理和创作人员参加国家、省级相关学术活动、培训班进修学习。加强襄阳地方戏曲人才培养,着力支持基层文艺院团引进专业人才,实现薪火相传。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引导社会各界投身乡村文化建设。积极开展专业艺术研究,培养文艺评论人才,促进艺术理论与研究繁荣。加快艺术学校建设,健全戏曲专业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推动形成符合戏曲艺术人才培育规律、适应戏曲行业发展需要的戏曲教育新模式。探索建立以“逢进必考”为主体,以“艺术天赋、艺术成就定走向”为补充的文化事业单位专业人才选拔、录用聘用机制。注重影视人才信息资源库建设,发掘本土影视人才,完善人才登记、备案、分类等基础信息工作,为襄阳影视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完善戏曲创作演出机制,持续开展“文化襄阳·好戏大家看”“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欢乐襄阳”“汉江讲坛”“美论·美唤”“印象襄阳”等文化惠民活动。依托襄阳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品牌,以优质品牌引领群众文化品位跃升。发挥“红色文艺轻骑兵”优势,每年深入边远地区开展展览、写生、演出、送书下乡等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普惠化。

  

  (三)增强重大项目支撑能力,促进文旅产业提质增效

  1.坚持全域协同,优化文旅产业发展布局。着力打造“一芯、两极、三轴、三集群、四片区”全域旅游空间布局,通过“一芯引领、两极驱动、三轴串联、三大集群共生、四区齐发展”实现襄阳旅游空间布局由“井”字型向“菱”型转变,最终实现“全域皆美”目标。重点支持襄城、南漳、保康、枣阳等县(市、区)争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支持襄城区发展影视创作、数字产业,支持枣阳市优化提升文化制造业,支持高新区、樊城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支持南保谷地区做大文化产业规模。

  2.坚持项目带动,打造文旅产业发展硬支撑。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引进建设一批重大文旅项目和新兴文旅业态,夯实产业基础,打造新的增长点。一是加快推进在建项目。建立健全全市文旅产业重点项目库,支持符合条件的重大文旅项目申报省市重点项目。重点推进襄阳古城、华侨城、汉江生态城、关圣古镇等文旅项目建设。加快在建文旅项目竣工运营,升A晋级。二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策划包装一批文旅产业项目,围绕国际国内知名文旅产业集团,开展一对一招商对接和高层次招商活动,招引一批龙头型文旅综合体项目。各地每年招引至少1个亿元以上文旅项目。三是推动规上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增量提质。支持现有文化企业发展,高标准打造文化骨干企业,各地每年新增规上文化企业3家以上,各地至少有1家市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力争全市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实现零突破。开展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培育工作,推动银河文化创意园、六О三文创园、建设路21号等园区提档升级。

  3.推动业态融合,加快文旅产业延链补链。推动文旅产业发展与各领域深度融合,不断丰富文旅产业业态。一是推动“文旅+农业”。积极争创美丽乡村、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湖北旅游名镇、湖北旅游名村,以近郊、近景、近城各类旅游要素为依托,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兴生态旅游业。设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环城乡村旅游休闲带、景区周边特色乡村休闲服务区、乡村民宿度假旅游区等特色乡村游。积极推进A级景区式村庄创建工作,“一村一策”“一村一景”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二是推动“文旅+工业”。探索通过文化展览模式、创意产业模式、都市休闲模式、工业旅游景点模式,加大工业遗产资源更新利用力度,推动“城市锈带”向“生活秀带”转变。开发工业旅游创意产品,打造沉浸式工业旅游体验项目,推出工业旅游精品线路。三是推动“文旅+体育”。推进东津全民健身中心、汉江生态城冰雪世界、鱼梁洲体育公园、保康横冲滑雪场、南漳春秋寨攀岩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综合性滨水运动、滑雪、漂流、攀岩等体旅融合业态,扩大襄阳马拉松等品牌赛事影响力。各地要积极组织申创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项目)、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四是推动“文旅+科技”。加大动漫游戏、电子竞技、传媒娱乐、数字精品内容创作等业态扶持力度,各地要重点扶持1-2家数字文化创意企业,加强数字技术、数字交互技术应用。五是推动“文旅+研学”。大力发展新型研学等业态,支持旅行社、研学基地开发适合中小学生教学特点线路产品,积极组织申创国家级、省级中小学研学营地(基地)。深挖襄阳红色旅游资源,打造市区经典“红色旅游板块”,开发各类精品红色旅游线路,融入全国、全省红色旅游“大循环”。实施“红色景区”提升工程,打造宜城市张自忠纪念园、谷城大薤山和襄阳古城等三大“红色旅游景区”。

  4.坚持消费赋能,推动襄阳文旅消费升级。实施文旅消费激活工程,深化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全力推动试点向示范迈进。一是加快旅游休闲城市建设。以建设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为抓手,依托华侨城奇幻度假区、古隆中、唐城、襄阳古城等,大力发展城市休闲旅游,支持华侨城奇幻度假区、尧治河旅游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引导各地在主城区、主要旅游乡镇或旅游景区,建设一批特色购物、餐饮街区,进一步挖掘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街区,指导华侨城奇妙镇、汉城汉街等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旅游休闲街区。支持襄阳北街、长虹里步行街、民发主题街区、关圣古镇等特色购物街区建设。二是提升旅游住宿品质。支持东津民发瑞际酒店和云海酒店创建国家5星级旅游饭店,支持枣阳汉城酒店等创建国家4星级旅游饭店。同时,各地积极引进品牌成熟度高、功能完善、设施标准、规模合理的连锁酒店,开发、丰富帐篷酒店、森林木屋等特色产品体系,加快高等级民宿建设,开发文化特色鲜明的民宿集聚区,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三是开发“襄遇有礼”文化和旅游商品。引入市场力量推动全市传统老字号、非遗工艺、农土特产、文物展示、工艺美术创新发展,扶持和培育一批集设计、开发、生产为一体的旅游商品企业,开展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打造襄阳旅游商品、文创产品品牌,提升“襄阳礼物”影响力。积极推动“一县多品”的旅游特色商品发展格局,形成以景区、度假区等为主体,市区特色购物中心、特色街区等为重点,机场航站楼、火车站候车厅、高速公路服务区等为支撑的旅游购物布局,鼓励和支持旅游商品企业建立和运用电子商务平台,扩大销售额。四是打造“襄阳宴”美食文化品牌。评选300家星级农家乐和城市特色餐厅,开展美食直播、美食探店、美食评选等活动,提高襄阳美食文化品牌影响力,支持各地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美食名片。五是拓展夜间文旅消费。指导各地积极建设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支持襄阳古城、华侨城奇幻度假区、枣阳汉城、关圣古镇申报国家级、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引导开发规模适当、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专题演出、室内剧场、民俗节庆等文旅演艺产品,推动景区、文创园区、文化体育娱乐场所拓展夜间文旅消费,重点推动《盛世唐城之大唐倚梦》《草庐诸葛亮》《汉颂》《汉水女神传说》等演艺项目焕新升级,引导开发襄阳古城《王府夜宴》《英雄志》等演艺项目,打造襄阳旅游爆点。六是激活文旅消费市场活力。持续开展文旅专项促消费活动,面向襄阳市民和外地来襄游客投放文旅消费券,提高消费券覆盖面,提升襄阳文旅消费品牌影响力。以全市影视基地为依托,积极拓展影视文化消费,规范发展剧本杀等沉浸式文旅消费新业态。

  5.创新营销推广,擦亮襄阳城市文旅品牌。把文旅营销作为关键之举,重塑襄阳文旅形象品牌。一是擦亮城市旅游主题形象。开发设计襄阳城市旅游Logo和城市宣传口号,持续开展“襄阳好风日”城市旅游品牌营销宣传活动。引导各地聚焦“襄阳好风日”主题品牌,结合当地特色品牌,有机衔接、整体联动,推动形成具有襄阳特色的文旅品牌矩阵。二是推动“引客入襄”。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在积极巩固周边市场的基础上,推动襄阳旅游“北上”“东进”,以高铁和航线通达城市圈为重点,开拓京津冀、长三角等主要人口居住区中远程市场,培育以成渝城市圈、以西安为中心的西北城市圈和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城市圈等远程市场,着力撬动港澳台市场。借助央媒、省媒开展国际国内宣传推广,通过深圳文博会、武汉文旅博览会等知名展会以及在重要客源地和潜在客源地城市开展营销推介,在高铁站、机场、地铁等重要交通站点投放广告,强化网络传播手段的运用,构建线上线下整体营销系统,持续扩大襄阳城市形象传播力和影响力。积极培育高等级旅行社,围绕三国文化、荆楚文化、汉水文化及市内、周边旅游资源,设计各类一日游、二日游、多日游、区域游等精品线路,形成旅游指南,向外重点推介。三是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对接“一带一路”,以国际文化艺术合作交流为牵引,以日韩为主体市场,东南亚和东北亚为重点市场,以欧美为机会市场,推出华夏第一城池、三国之源等旅游名片,实现襄阳入境游快速增长。四是深化区域协同发展。建立“襄十随神”文化和旅游联盟,以“诸葛亮文化旅游节”“襄阳马拉松”及各地“一县一品”节庆赛事活动为抓手,组织开展营销推介,举办“襄十随神·文旅走亲”城市群民间文艺展演活动。设计串联“襄十随神”优质景区的旅游线路,推动四地联线联动发展,共同打造城市群组合产品、精品线路。

  6.坚持畅通循环,提升文旅基础设施水平。完善城乡文旅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全市文旅经济循环。一是强化外部交通网络支撑。抢抓建设米字型高铁机遇,争取更多高铁旅游班次经停襄阳,优化景区与周边高速干线衔接。推进襄阳机场飞行区改扩建工作,新开(加密)旅游航线(航班),加快建成一类航空口岸,适时开展国际旅游包机业务。实现襄阳至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热点城市的航线全覆盖。二是优化内部旅游交通路网建设。推进景区村镇“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乡村畅游”专线,建成“城市—景区、景区—景区”的全域化闭环交通网络,重点建设贯通“南保谷”的山区旅游循环路网。打造国省干线和通景公路为基础的旅游风景道体系,打响“一号旅游公路”等旅游风景道品牌。积极推动内河旅游航道建设,大力发展汉江襄阳段游轮旅游。全市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二级以上公路通达率达到100%。三是完善文旅服务体系建设。合理布局建设公共文体场馆、旅游集散中心、游客咨询中心、服务区、客运站、旅游厕所等服务设施,配套建设自驾车营地、停车场、充电桩、观景台等设施,完善旅游标识引导系统,进一步提升旅游集聚区、旅游景区、旅游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点游客中心服务功能,构建方便快捷的旅游服务体系。四是构建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全面整合景区、交通、酒店、餐饮、特色旅游商品、导游导览、文化场馆等旅游信息资源,构建“多位一体”的智慧文旅服务平台,加快推进“一部手机游襄阳”智慧旅游平台建设,提升文旅行业智能化服务水平,助力襄阳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加大传统文化挖掘力度

  

  1.夯实文物保护管理基础。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方针,将文物保护纳入市、县两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推动文物保护与环境改善、城乡建设、文化旅游等和谐发展,实现文物资源全要素保护、全流程管理。积极做好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评选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力推进襄阳“中国明清城墙”“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程,高质量完成申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我市文化底蕴,到2025年底各项申遗指标基本达标。以襄阳古城为重点、襄阳城墙为龙头,继续加大襄阳古城区域内文物保护修缮力度,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普遍进行一次以上高质量保护修缮,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修缮率达到70%。

  

  2.构建文物安全防护体系。运用先进科技手段提升文物安全防护水平。“十四五”期间,完成襄阳城墙3座城门楼、3座会馆、11处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护工程,构筑襄阳特色文物安全防护体系。建立市、县两级文物建筑安全专项档案。完善文物安全保护“一处一策”工作机制,实行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制度,落实文物安全巡查检查制度,接受社会监督。落实文物保护属地管理机制,地方政府依法履行文物保护职责。完善约谈机制,对履职不力等行为约谈地方政府负责人,适时向社会曝光影响恶劣的安全事故和违法案件。

  

  3.实施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设立襄阳市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基金,对现有荆楚大遗址和具备荆楚大遗址申报条件的大遗址给予政策性支持,纳入市级年度财政预算。推进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项目库建设,实施古隆中、习家池、张自忠殉国处纪念园、凤凰咀遗址、雕龙碑遗址等5处省级文化遗址公园项目建设。以凤凰咀遗址为龙头,筹建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

  4.强化考古科研创新。坚持“文物保护,考古先行”原则,强化考古在文物规划编制、文物建筑利用、遗产保护管理、遗址公园建设的基础性、指导性作用。持续加强地下文物考古勘探研究工作,保护和传承古隆中、马跃檀溪遗址、水镜庄等三国历史文化遗迹。推进单家祠堂、襄王府、仲宣楼、长门、襄阳谯楼、樊城会馆等市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室内陈列布展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国有博物馆、民办博物馆功能,最大限度展示襄阳考古成果。继续巩固和深化凤凰咀遗址武汉大学考古研学基地合作项目建设,推动市、县两级文博单位与高校深度合作,支持更多高校参与襄阳田野考古实践和设立考古工作站。加强襄阳考古对外交流合作,加强“襄十随神”城市群在三国文化、汉水文化、武当道家文化、炎帝神农文化等领域考古交流合作,开展多层次多学科学术研究,实现考古资源共建共享。

  

  

  5.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程。建立完善非遗保护数据库,认真做好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申报工作,新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个、省级5个、市级20个。规划建设一批“非遗”传习场馆,广泛开展传习展示展演活动,加强非遗传承人和传承项目管理,实施非遗传承人研学培养计划,引导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校园、企业、社区等,传播“非遗”文化。推动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实行产业化发展,加大南漳土纸制作技艺、襄阳大头菜制作技艺、漆器髹饰技艺、手工粗布纺织技艺、枣阳黄酒制作技艺、枣阳酸浆面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开发力度,支持襄阳花鼓戏、湖北越调、襄阳曲剧、襄河道坠子、谷城皮影戏、保康黑暗传、樊城玄门太极、东巩高跷花鼓以及南保谷地区端公舞、民歌等民间艺术发展。加强“程河柳编”“黄杨木雕”“木版年画”等传统美术生产性保护,生产技艺类项目转化率达到60%,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中焕发新活力。

  6.加强古籍保护研究利用。统筹推进古籍保护修复、数字化建设、整理出版和宣传推广等工作。实施古籍保护中心建设工程,建立古籍修复室。将古籍纳入文物保护管理体系,加大古籍的科技保护力度,实施预防性保护和抢救性修复,推进珍贵古籍缩微复制和数字化工作。开展古籍推广活动,加强古籍创意产品开发。健全古籍保护人才队伍。依托市图书馆、博物馆开展珍贵典籍展示利用。

  (五)创新体育发展体制机制,满足人民群众健身需求

  1.健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制定实施我市“十四五”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将体育设施建设规划纳入各地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统筹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十四五”末,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及以上。市区建成襄阳全民体育运动中心、襄阳市游泳健身中心;各县(市)建成“一场两馆”(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各城区建成中型全民健身中心,乡镇(街道)建成小型全民健身中心,行政村(社区)文体广场或体育设施实现全覆盖。补齐中心城区社区体育设施短板,优化配置不少于500平方米的社区文体广场,形成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强化社会协同整合体育资源。落实新建居住区体育设施建设标准,实现设计施工验收“三同步”,将体育设施纳入公园、生态景观廊道和生态建设带统一规划设计。鼓励社会力量利用工业厂房、商业用房、仓储用房、屋顶、地下室等空间改造成体育健身场地,并享受土地、规划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推动鱼梁洲城市体育公园、水上运动中心建设,宜城鲤鱼湖湿地公园配建环岛马拉松赛道、步行绿道。充分利用现有体育场地资源,推动各级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向公众分时段开放。

  2.规范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加强各级体育总会和单项体育协会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成立老年人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单项体育协会,拓展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室(中心)体育服务功能,构建覆盖城乡、富有活力、就近就便、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规范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健全公开透明规范的公共体育服务购买流程、项目管理、绩效评估等长效配套机制。建立评审专家库,促进体育社会组织自治更新。发展市级体育社会组织40个,每个县(市、区)平均20个以上,全民健身站点每万人达到10个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每千人达到3人以上,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

  3.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依托襄阳山水资源和产业优势,积极承接国际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不断提升襄阳马拉松、大学生方程式赛车、热气球及水上摩托艇赛等大型赛事影响力和美誉度。坚持崇尚人人体育、共创美好生活“百千万”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主题,构建线上线下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体系。引导社会力量举办群众性赛事,鼓励县(市、区)轮流申办四年一届全市综合性运动会,利用特色资源,打造富有地方亮点的群众体育品牌赛事,每年举办赛事活动12次以上。支持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赛事活动,推动全民健身普及,确保赛事活动安全举办,年均举办市级以上全民健身赛事活动70项(次)以上。加快体医融合,推行医疗卫生与体质检测“一站式”服务,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试、技能传授、运动处方等科学化健身指导,每年开展不少于3000人的国民体质测试,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人数比例达到93%以上。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落实免费开放标准,重点支持市体育运动中心、襄阳全民健身中心、智投足球公园场地免费开放。公共体育场馆提档升级,借助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建设“智慧体育”平台,提升公共体育智能化、科学化服务水平,打造智慧体育场馆。

  

  4.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发展。支持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进校园义务开展体育业训,引导青少年学生掌握1-2项体育技能。鼓励学校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体育社会组织的优秀教练参加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推进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合理布局竞技体育项目。组织全市学校参与申报省级体育特色学校,力争成功创建12家。制定出台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创建工作指导意见,全市布局24所左右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每个学校侧重1-2个体育特色项目。依靠传统项目学校辐射、带动、聚集周边学校的体育苗子。支持省级优质高中通过自主招生方式,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体育特长生,培养、储备体育竞技人才。完善青少年体育苗子培养体系。支持市体校、市体育运动中心、县(市、区)业余体校、单项体育协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参与省级以上体育后备人才高水平单项基地创建,争创新周期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所、省级竞技体育精英基地2个、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4个及以上、市级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综合训练基地8个及以上、市级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单项训练基地16个及以上。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5.优化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坚持举办市级青少年体育联赛,每年组织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三小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五项棋(围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五子棋、国际跳棋)等项目的青少年体育联赛。发挥赛事杠杆作用,全力支持武术、体操、空手道、跆拳道、拳击、赛艇、皮划艇等优势项目继续保持领先位置,重点突破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项目,大力扶持田径、游泳等基础大项,积极拓展轮滑、棒垒球、射箭等市场化程度高的项目,加快布局攀岩、举重及冰雪运动项目。建立体育后备人才输送与成长政策支持机制,规划布局省运会项目不少于22个,周期注册人数3000人以上,注册参赛运动员人数每年保持在2000人以上,优秀体育苗子300人以上。每年向省三线以上运动队输送体育苗子10人以上,省三线以上运动队训练的襄阳籍运动员保持在80人以上。加强组队参赛保障。完善制度建设,制定市级组队选拔、参赛和考核制度,出台训练场地及设施等方面支持措施,为备战训练提供资金、人才、场地保障。探索实行项目教练团队制度,即项目任务(奖牌数)+教练团队(主教练牵头)+选材育材基地(学校+青少年俱乐部)+注册运动员人数,确保襄阳市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强化竞技体育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教练员、裁判员教育培训和选拔任用机制,提升教练员、裁判员队伍专业素养。

  

  6.完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推动体育产业项目提档升级。积极打造集体育、文化、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体育综合体,加快汉江生态城滨江景观带公园、冰雪世界、鱼梁洲体育公园等项目建设。促进体育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在健身设施供给、赛事活动组织、健身器材研发制造等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瞪羚”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鼓励有条件企业以单项冠军企业为目标做强做优做大,积极申报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项目)、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打造具有襄阳特色的体育旅游休闲目的地。到2025年,创建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1个以上、示范单位5个以上、示范项目5个以上。培育发展新业态。利用襄阳航空运动装备制造业优势,培育轻型飞行表演、高空跳伞、滑翔伞、热气球等产业业态,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高水平航空运动项目。支持南漳、保康、谷城大力发展漂流、登山、攀岩、滑雪、探险、拓展等体育休闲运动项目,做优做强野外拓展和冬季滑雪项目,大力发展冰雪经济等。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鼓励体育企业“上云用数赋智”。科学指导各地建设体育特色小镇,联动随州荆门等兄弟市州,开发山地户外运动项目,催生更多新业态,鼓励各地创新体育消费政策、机制、模式、产品,推动体育消费升级。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招引知名体育头部企业,推动一批体育产业项目落地,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跨界融合发展模式,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举办襄阳马拉松、大学生方程式汽车赛、热气球赛、水上摩托艇赛等高水平体育赛事,发展赛事经济。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壮大乡村体育产业经济,投资建设体育旅游、运动康复、健康培训等体育服务业,发展集健身、文化、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健身产业。

  

  (六)坚持先进科技创新引领,推动广播电视行业发展

  1.巩固壮大宣传主阵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主题。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话语权、主动权,做大做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巩固宣传主渠道、主阵地地位,加强媒体基础设施和传播能力建设。完善现代媒体管控机制,建立完善科学、先进、高效的广播电视综合监管系统,保障事业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2.提升广播电视服务功能。落实维护运行经费保障,持续做好“村村响”“户户通”、IPTV、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和广播电视网络等公共服务工程建设。完善各级广播电视台、发射台(站)、监测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广播电视服务能力和水平。探索建设全时段、全天候、全方位、调度灵活、覆盖全面、指挥便捷、安全可靠的应急广播体系,提升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3.推进媒体传播创新。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广播电视与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以及业务开发、经营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深度融合,实现优势互补、一体发展。积极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应用,提升广电数据存储、处理、灾害、应急管理服务能力,增强新技术条件下的核心竞争力。

  4.推进智慧广电网络传播体系建设。加快广电网络向固移融合、云网协同体系架构转型升级,建设IP化、智能化新型智慧广电基础设施。积极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数字乡村建设、老旧小区改造,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系统平台、家居产品互联互通。

  5.增强市场竞争实力。加快行业优化升级,全面实现广播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高清化,大力推动广电5G+4K一体化发展。“十四五”末,全市一半以上县(市)广播电视台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制播,并具备一套节目的高清制播能力。推进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加强面向新媒体传播的轻型采编播系统建设。

  

  (七)优化文旅行业市场环境,建立完善行业监管体系

  1.加强综合执法机制建设。实行行政执法事项清单管理制度,规范执法流程,建立健全举报投诉受理快查、快处、快反馈长效机制。加快推进文旅市场执法信息化建设,强化装备保障,构建文化旅游市场监管一体化平台,实现执法效能全面提升。持续开展多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抽查制度,坚持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提高执法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整合行业执法资源,完善上级与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信息交互、线索通报、案件协办的联合执法机制。进一步落实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构建相互衔接、沟通顺畅、协调配合的联动执法机制。

  2.强化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信用信息标准化,健全信用信息数据库,完善文化旅游市场主体信用信息记录。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依托全国文化旅游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信用中国(湖北襄阳)“双公示”平台,实现文化旅游部门和相关部门信用信息的互联共享。探索建立文旅市场分级分类管理体系,实现文化旅游市场经营主体精准信用监管。完善文化旅游市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应用文化旅游市场黑名单制度,实施信用约束和联合惩戒,积极构建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发挥好社会组织在推动文化旅游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引导文旅行业健康发展。

  3.优化文旅市场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行“一窗通办”“一网通办”,全面落实“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跑动次数”工作任务,拓宽惠企政策“无申请兑现”覆盖事项,持续优化文化旅游体育市场营商环境。

  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推动规划实施。切实加强对文化旅游体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全市文化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制度,负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统筹协调解决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统筹谋划与推进文化旅游重大项目。各级政府要把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实施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明确规划实施责任,加强规划实施评估,提高规划实施成效。要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软硬件设施建设投入,为规划全面实施创造条件。

  (二)夯实政策支撑,释放发展活力。深化文化旅游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业依法运营的文化旅游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探索建立文化旅游发展奖惩机制,将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工作纳入县级目标考核体系。针对性地制订出台支持文化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编制《襄阳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修订《襄阳市加快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出台《加强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六条措施》,印发《襄阳市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管理和服务规范》,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强力政策支撑。推出服务文旅企业的特色金融产品,切实解决文旅行业融资难问题。加强文旅项目用地保障,探索针对文旅产业特点的供地新模式。

  (三)狠抓队伍建设,提供人才保障。进一步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做好文旅系统紧缺专项人才引进工作,“十四五”期间引进紧缺专业人才15—20名。探索与高校、科研机构和国内外大型文化旅游企业合作模式创新,大力引进我市急需的编剧、导演、音乐、舞美设计、文物考古、美术创作、展览、体育教育训练、旅游策划、营销、研学旅行等方面高层次人才。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在职称晋升、项目申报、评先表模等方面,大力向优秀、实干人才倾斜。重点打造四支高素质人才队伍,即打造高素质考古人才队伍、高素质文艺创作人才队伍、高素质体育教练人才队伍、高素质导游人才队伍。加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严格实行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度,严格落实《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人员履职管理暂行规定》,加强综合能力和业务知识教育培训,提高执法人员能力水平,培养1个以上省级文旅综合执法讲师,力争培养1个国家级文旅综合执法讲师。

  (四)筑牢安全防线,防范化解风险。将安全发展理念贯穿于文化旅游体育发展全过程。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握正确导向,加强对文艺作品、文化产品内容把关。完善安全管理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文化旅游体育设施、项目、活动安全监管,确保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统筹疫情防控与文化旅游体育发展,建立完善文化旅游体育领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应急体系建设。

襄阳市文化旅游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襄阳市文化旅游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