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结束瞬间,悲喜难以名状。本文图片 视觉中国
在莫斯科的卢日尼基球场,又一支夺冠热门轰然倒地。
西班牙在原本被视作“温柔乡”的下半区里,以非常温柔的方式死去了。他们创纪录的1100次传球、90%的传球成功率成了鸩杀自己的毒药……
对阵俄罗斯,我们能看到西班牙对于传控足球的调整,只是深入骨髓的执念,司命之所属。
沮丧的西班牙队员。
临时挂帅的耶罗已经在首发阵容里作出了改变,将对抗能力更出色的科克,以及更有冲击力的阿森西奥派上场,然而他们似乎也被全队迷信“tikitaka”感染了。
人们一次次地看到,席尔瓦、伊斯科、科克、布斯克茨甚至压到中圈的皮克之间,进行着一次次无谓的倒传,却始终不发动犀利的最后一击。
西班牙这种消磨着比赛,却没有一颗獠牙的战术,让俄罗斯人从容地封锁着肋部和中路的空间进行防守。
比赛里的一个细节更加引人深思,直到上半场的第45分钟,伊斯科才用一脚远射,为西班牙队完成了第一次有效射门——因为他们的进球,来自于俄罗斯队在定位球防守中的乌龙,而整个上半场,西班牙队的控球率高达七成以上。
事实上,这届杯赛至今为止,所有迷信小球战术的球队都逐个回家了。
勒夫的德国队,迷信于利用小球进行传控,而缺乏纵向的穿插,结果被墨西哥和韩国相继击败;摩洛哥队腹地的小球打得可谓水银泻地,然而核心区域没有优秀攻击手的现实,令他们始终无法转化机会。
阿根廷的一群矮个球员,在球场上踢着缺乏覆盖和跑动的伪小球,于是被姆巴佩冲爆了中路防守。
伊涅斯塔沉默了。
或许“斗牛士”的出局,相比于德国和阿根廷等球队,是一种更大的震撼。因为这一轮崇尚小球的风潮,恰恰就是由西班牙队所引领的:
小球战术的鼻祖,以如此的方式倒下,也许已经向全世界宣告,这一轮的小球战术,应当成为被世人重新审视的对象。
其实,西班牙队之所以曾经能够赢得大赛三连冠,依靠的并不是所谓的小球踢法,而是比利亚和托雷斯能够在核心区域内产生的冲击力,是哈维、伊涅斯塔和席尔瓦们,在中路勇敢地进行纵向的连续配合,甚至是右后卫时代的拉莫斯,在比赛中不遗余力地上下翻飞,对右侧肋部进行无畏的冲击。
2010年南非世界杯,西班牙队夺冠。
西班牙当年欧洲杯预选赛对阵丹麦时,那个连续28脚传球后的破门,完成最后一脚射门的,正是从右肋插上的拉莫斯,那个当时年仅21岁的少年。
然而西班牙队却忘记了这一切,自下而上玩起了控球。
甚至在西班牙各队的青训体系里,都已经开始放弃对边锋的培养,而执意地寻找下一个哈维、伊涅斯塔或者是席尔瓦,复制这套所谓的tikitaka理念,直至天荒地老。
而这套巴萨的体系,改变节奏的有梅西,解决问题的有埃托奥。到了西班牙队,有比利亚、托雷斯,中后场还有节拍器阿隆索……
作为“救火主帅”,耶罗也无力改变一切。
当这些名字都消散在历史,传控真变成了“东施效颦”?
在这届杯赛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冲击力和压迫力,才是走向胜利的正道,而这是足球场上从未改变过的真理,甚至西班牙自己曾经的成功,也是这条球场金科玉律的体现。
法国队的姆巴佩,以一往无前的纵向冲劲,洋溢着年轻人的无限活力;乌拉圭队的两大中锋苏亚雷斯和卡瓦尼,在与葡萄牙的比赛中,通过持续压住对手防线的背身拿球,令葡萄牙70岁的中卫组合痛不欲生。
同样的,在墨西哥与德国的比赛里,踢小球的墨西哥,展现着向前、向前、再向前的冲击意识,而内马尔所引领的巴西攻击群,在面对每一次进攻机会时,那种猛虎扑食般的凶悍,更是应该有的强队模样。
把球传进对手的球门,这始终只是臆想出来的童话,西班牙是这个童话的始作俑者,如今让他们品尝苦果,再合适不过了。
没有冲击力和压迫力的球队,的确不配留在俄罗斯世界杯。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